2020年12月21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结了2020年和“十三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了2021年工作总体要求和8大方面重要任务。其中在“加快发展‘中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方面提出,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积极推广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人受《中国建设报》之邀,在上述会议当天均以署名文章形式介绍了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为清晰介绍“十三五”期间各地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及主要经验做法,现就署名文章中谈到的装配式建筑板块内容予以摘录,以飨读者。
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紧扣“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
“十三五”以来,我厅认真履行村镇建设职责,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农牧民住房安全,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努力补齐村镇设施短板。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用,在山南隆子县玉麦边境小康乡、亚东县堆纳乡古汝村等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试点。目前边境小康村住房正在建设中,其中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
建筑节能科技稳步发展。民用建筑采暖、居住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民用供氧工程设计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高原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高寒高海拔地区给水工程设计规范等一大批技术标准相继出台实施。在市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投入资金17.9亿元,改造各县区和主城区既有建筑,仅市各县区就改造既有建筑6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78亿元。2019年年底,全区绿色建筑面积超810.84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的55.26%以上。
“十三五”以来,建筑市场监管和诚信一体化平台建成投用,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等市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推行农民工工资银行代发机制,建筑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全区建筑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筑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对稳增长保就业贡献更加突出。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区内企业3173家。其中有140余家央企、国企、区外大型建设类企业通过央企落地政策落户西藏,设立独立法人子公司,真正实现落户西藏。目前全区七地市有资质的农牧民建筑施工队有2004家,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和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达503.93亿元,持续有力推动了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交通、建材、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批农牧民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参加技术岗位培训上岗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为我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基础。
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建筑业长期以来大而不强、必一sport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产业组织碎片化、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
2017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195个产业基地名单;2018年11月,为梳理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决定对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继续认定为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评估不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认定;2020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又公布了第二批18个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和133个产业基地名单。
为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研究优势和专业指导作用,梳理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更好服务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长期从事“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发展情况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各省各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的经验做法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为行业主管部门、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等提供信息决策参考。欢迎相关城市及产业基地提供一线前沿信息或实践案例线索,也欢迎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