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众志成城。其中,就有一批不眠不休,只为及早完成应急医疗建筑设计方案的设计师们。和我们常见的建筑相比,这些应急救护建筑的美观和舒适性退居其次,但其中蕴含的设计智慧却为人们津津乐道。
无论曾在世界医疗史上创下奇迹的小汤山非典医院,还是如今的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一切以快速建造、灵活可动和保障医疗功能为重点,看似比一般的建筑设计要简单,实则难度更高,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和考量。
不只是火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面对各种非常时期,各国设计师想出了各种非常应对之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让伤员在被送抵医院治疗的途中就能得到救治,工程设计人员也以惊人的速度改造设计出一种救护火车。紧凑的上下铺却让护理人员对伤员情况一目了然,铁路上的移动“医院”就此诞生,在一段时期内担当了军事医疗系统的重要运输工具。
以色列知名的夏龙建筑事务所则在海法打造过一种“停车场”战时医院。这种平日的“停车场”共有1200个停车位,在需要的时候,分分钟就能转型成为应急医院,在20分钟内转变出2000个床位。其欧式的动线设计理念,将病人、医疗人员、无菌设备和污染设备在有限的空间中作出区隔,保证外科手术室的环境清洁。
医院之中,通风和过滤系统、背景照明和手术灯,以及从天花板悬吊的手术用附件一应俱全,保障心脏手术和心血管外科手术等高难度手术进行,成为全球医疗机构学习的标杆之一。
在应急医疗建筑领域,除了高标准的医疗功能之外,模块化、“可生长”、可移动也是衡量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拖车移动医院也被业内人士视为学习的榜样。
利用模块化的构造方法,只要58辆拖车组合就构成了具备等候区、四个手术室的外科套间、药房和实验室,以及48张病床的移动医院。
按照设计师的解释,只要增加拖车的数量,就能使得整套卫生救护系统迅速延伸扩展。而当一个单元发生特殊情况,也可紧急关闭,经过消毒和无害化处理之后重新开放,不影响医院整体的使用。
“尤其是针对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设计能让这些地区的患者在非常时期尽快享受到必须的医疗护理服务。”
还有更多面向未来,颇具科幻色彩的应急医疗建筑也在加紧研发中。“空中之城”、“3D打印”、人工智能监护,并非遥不可及。
澳大利亚一家名为“空中升降机”的公司就向公众展示过其设计制造的圆盘飞艇。据介绍,这种圆盘飞艇可以吊着150吨的一座小型医院飞行2000公里,远离危险区域,堪称是著名的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的加强升级版。
研发设计人员称,相比于普通飞机,圆盘飞艇的设计更易操纵,能应付复杂多变的天气。由螺旋桨驱动的终极版飞艇直径将达到152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载重量是一般重型运输直升机的700倍,和其搭载的小型医院一起构成了应急医疗救护的“天空之城”。
拥有近2000名设计师的CallisonRTKL的机构,则将人工智能,与先进的医疗设备、电动汽车技术和无人机结合成一个紧凑的应急“救生包”医院。同样是模块化和“可生长”的设计,CallisonRTKL的“救生包”被其他设计同行作为范本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注册和分诊模块都配备了人工智能。由AI向患者初诊,帮助急救人员提前获取信息,并根据紧急程度对信息分类,有的放矢地将病人送到下一个流程的对应模块做进一步护理。
而由法国建筑师史蒂凡·切特尔捉刀的建筑项目“泥壳”在伦敦设计节惊艳亮相,让更多设计师看到了应急医疗建筑的另一种可能。无人机在轻型预制结构框架上喷洒建筑材料,就能形成坚固耐久的“泥壳”建筑物,在特殊场景的应急医疗救护中,其无人现场操作、设计师远程控制及编程搭建方式的特质,颇具应用潜力。
不过,和普通建筑师追求作品永恒的心态不同,这些将职业智慧倾注到应急医疗建筑中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们也都表示,希望这些设计没有被真正投入使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