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的个性所赖以建立的心理基础,就是连绵不断且迅速变化的外部和内部刺激所导致的精神生活的紧张。”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在谈到城市居民的精神状态时,曾这样评说。
据荷兰阿尔金精神健康研究所2010年的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焦虑症和情绪性错乱的比例较村镇居民分别高出21%和39%。
诸多学者都认为,城市居民心理问题高发的背后,是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
缘何城市人存在这么多的心理问题?面对《科学时报》记者的提问,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的副主任柏晓利给出答案:关系,主要是人际关系。
柏晓利说,城市中的人,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远远高于乡镇居民。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而现实中,很多人对心理问题存在着误解,特别对精神疾病更加敏感,生怕戴上“精神病”的帽子,不去寻医求药,最终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千万不要把心理问题与精神分裂症相混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心理伤痕,如果发现心理存在问题,不去及时地寻求心理咨询师进行排解,很容易问题越积越多,问题越来越严重。”柏晓利在日常接诊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由于成长经历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症状表现为抑郁、焦虑、敌对情绪以及各种人际交往障碍。
对于目前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机构运行情况,柏晓利表示对此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她对一些宣传比较反感。“可以保证走出心理阴影,可以提供上门服务这些内容完全不符合心理咨询的职业要求。”
柏晓利还告诉记者,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容易存在的问题是“不遵守设置”,“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个体咨询时间应该在一个小时之内,但有些咨询师会不遵守时间设置,一谈就几小时,这是不允许的”。
对于时间拖延,柏晓利觉得,多半是与费用相关。“对一些运营困难的咨询机构,上门咨询的人并不多,好不容易来个咨询者,就抓住不放了。”
目前,北京、上海的心理咨询师根据资历不同,每小时的收费从200元到1600元不等。
通过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并不意味着就掌握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问题,咨询师除了经验的累积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个人成长训练和接受督导。
“面对每一位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如果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有很多的问题,就不可能有效地帮助来访者,业内有句话咨询师走多远病人就能走多远,所以,咨询师要不断处理自己在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清楚地辨识出哪些是来访者的问题,哪些是自己尚未解决的残留问题所产生的情绪,这样才能够帮助来访者,而不是带着自己的问题修理来访者。”柏晓利说,心理咨询过程,实际上是“人格重构”的过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帮助每个人实现“心灵成长”的任务。
在美国每100万人中就有140名心理咨询师,30%的人会定期看心理医生。而在我国每100万人中仅有7名左右的心理咨询工作者。
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的报告,到2050年,全球69%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
“城镇人口的激增,使得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更加吃紧。”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陈青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有“井喷式”增长的趋势,这也促使了很多社会培训机构盯上“这块蛋糕”。
早在2001年4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共设3个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能够报考心理咨询师的人,是必须要迈得过一定门槛儿的。陈青萍告诉记者,心理咨询师报考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心理学、医学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其他 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一定实践基础者。
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在一些中小城市,社会培训机构利用人们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的崇拜,随意放宽报考条件,有些还承诺“保过”、“不过不收费”等。
“这也必然导致所培训出来的心理咨询师的层次不同了。” 陈青萍建议,劳动、工商、执法等相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社会培训机构的资质、办学质量进行审核并给予监督。
“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培养心理咨询师,能够有效地帮助和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满足社会需要与维护社会和谐,这是心理咨询师培养及其工作的目标。”陈青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