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指向,已经成为学术界积极探讨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历史研究工作者,我主要从历史学专业的视角出发,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局,就“三大体系”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各有侧重,同时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内在统一体。从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进程来看,“三大体系”建设有其历史渊源。
早在1938年全面抗战初期,同志在《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到“学习”问题时就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里说的“中国的特性”“中国的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表明了中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信。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强调: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说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作出新的概括;二是“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绝非泛泛而论,同志对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高度重视,推动其在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贯彻落实,成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要思想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对学术理论的需要不断增长,“三大体系”建设渐渐成为现实的命题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任务。习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大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学科体系的全局来看,学科体系建设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利益等的需要而形成的合理的学科门类,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在稳定和变动的有机统一中辩证发展,这是做好学科体系建设的出发点。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对全局性学科体系做好评估、协调,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个全局性的学科体系格局,以有利于各学科的相互借鉴、交叉,促进跨学科研究为诉求,旨在倡导一种“大学科”意识,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于学科体系建设的全局意识和学科交叉意识。这将有益于各个具体学科的研究者做好自身的研究工作。举例来说,在历史学科方面,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书中,论述了历史学与六大类学问都有关联,强调历史学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的关系,给人很多启发。又如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指出史学跟其他学科加强联系的趋势,把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古人类学等学科视为历史学的“姐妹学科”,揭示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科之间的关联自然发生变化。
学术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的中间环节,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并引导着学术体系建设,其中以学术的理论体系最为重要。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是历史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正确路径。我们应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作出新的成绩。
学术体系当以全局的、整体的学科体系为基础,主要阐述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各分支学科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学科在社会中的位置等问题,形成本学科自身的学术体系。比如,中国史以研究中国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为对象,凸显中华文明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今人作参考,彰显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运用阶级分析、历史主义、文献资料与考古学成果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还原”历史真相或努力揭示历史真相。其研究价值在于:一是为一切社会科学提供借鉴,表明“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二是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中国史学科的这一学术体系,展现了它在学术上的中坚气势。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所论列的几个理论问题,即: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国家和法;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中国与世界。统观这些标目,能让人感受到其内在气势和外在格局的协调统一。《导论》附录的《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从更广阔的范围构建出中国史的学术体系。《中国通史》凡12卷22册,其中3—12卷各含序说、综述、典志、传记,也展现出中国史的学术体系。该书在理论阐述、历史编撰、宏观历史思考三个层面,从不同视角构建的中国史学科的学术体系,有许多值得参考、借鉴之处。
话语体系建设是学术前沿活力的呈现,这是因为:在学术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与这一理论体系相联系的话语体系传播于社会,从而实现学科的任务和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当前乃至长远的需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话语权”重要之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体系建设是更具体也更复杂的环节。这是因为,话语体系同人们惯用的概念、观念以至于一般学术术语都有密切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各学科因性质、任务的不同,在学术话语方面也各有特色。但相近的学科也会存在相通之处,自有一些共同的话语。可以这样说,“话语”不仅在人们思想上而且在人们心理上、感情上以至于实践上,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中国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连续发展的特点,拥有厚重的史学遗产,为当今中国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体来说,在历史观念方面,如“天人之际”“时势理道”“穷变通久”“稽古”“随时”“民本”“人本”等,都是重要的概念。在史学观念方面,如“事、文、义”“才、学、识”“事实、褒贬、文采”“直书与曲笔”“采撰与叙事”“鉴识与探赜”“会通与断代”“史法与史意”“史德与心术”“记注与撰述”“信史与致用”等,都是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在中国史学上长久地传承和广泛地运用,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融入当今史学发展之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应当强调的是,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尤其是在民族性、继承性方面,我们要有更加强烈的自觉和自信。话语体系的运用,是学术前沿活力的呈现。这也就意味着,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大体系”建设是一项宏伟事业,既要有宏大气魄,又要下细致功夫。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肩负起崇高使命,扎扎实实地将其向前推进,以“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必一体育运动官网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