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sport记得读书时候,每当遇到是非判断题或选择题,老师总会提醒埋头做题的我们要注意那些“绝对化”的表述,往往这些“绝对化”的选项都是出题人预埋的雷。只所以会回想到这些,是因为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并不平静,围绕“卷”而展开的“口水战”到现在还在持续着。
站在消费者立场,商家们互相较劲,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这种“较劲”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可以花更少的预算买到更优质的产品。但在汽车行业这次你来我往的“口水战”中,一个观点值得商榷。那就是把眼下自主品牌的“低价”和“偷工减料”之间划上了等号,这种绝对化的盖帽定义无疑正中文首所提及那颗预埋的“雷”。
事实上,在监管力度和舆论监督愈发严苛的今天,对商家们来说,要想做些类似“偷工减料”这样的投机行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那些规模庞大,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来说,更犯不上冒着因小失大的风险。
无论是商家或还是用户,物美价廉是彼此共同的追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中,“物美价廉”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至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已然享誉海内外。
据36氪报道,今年4月份,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到访北京研发中心期间,有一项重要行程就是试驾国产热门新车。且试驾车名单包括小米SU7参数图片)、仰望U8极氪007等多达8款车型。此外,据报道称,为了弄清楚为何中国车企能用如此低的成本实现这样的配置,奔驰研发中心还特别批准了一笔费用来独立拆解中国新能源畅销车。
事实上,通过拆解市场热销车型来寻找答案这一最直观方式也是国内各大机构常态工作项目。近期,懂车帝的一档栏目就对比亚迪秦L和吉利银河L6动手了。
作为10万价格区间的热销车型,通过拆解视频介绍可以直观看到,在对两款车型的防撞梁、悬架、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等多达13项逐一分解,事实证明,中国汽车品牌产品的“低售价”并不是等同于“偷工减料”。
例如,秦L的前防撞梁宽度达到了1460mm,车身覆盖率超过了76.8%。银河L6车身覆盖率也达到了71.7%。而在此前懂车帝拆解栏目视频中,合资品牌两款车型拆解显示,德系朗逸前防撞梁宽度仅有1100mm,车身覆盖率仅为60.9%;日系卡罗拉前防撞梁宽度为1200mm,车身覆盖率为67.4%。此外,秦L还在前防撞梁靠外位置额外增加了两个副吸能盒,在前防撞梁下方还设置了一根保护行人的副防撞梁。
车内软装用料方面,用户看不到的地方,为了减少噪音对车内驾乘舒适性的影响,秦L和银河L6在地垫下方铺上了大面积发泡棉。此外,车门的内衬板内也都有面积比较大的隔音棉,甚至还用上了防水泡棉。作为对比,上述两款合资品牌朗逸和卡罗拉的车门衬板均没有铺设隔音棉,且地垫采用的是回收棉。
此外,两款国产车型在超高强度钢用料方面也是比较舍得投入。诸如A柱等全车多处用上了超过1500兆帕左右的钢材。整体来看,无论是超高强度钢覆盖面积还是材料强度都达到了级别市场中的优等。并没有出现懂车帝在节目中所提及的韩系品牌车型伊兰特用料“缩水”情况。
正如懂车帝在节目中所提及,曾经国内10万级市场是合资品牌车型的天下,如今这一细分市场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核心关键就是自主品牌的异军突起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在技术研发投入上多年保持重投入,才换来的今天整体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向上。
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领跑的比亚迪为例,据其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仅在过去一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近400亿元。截至2023年年末,比亚迪研发人员数量更是超过惊人的10万人。
在技术研发上的重投入自然也就给比亚迪换了丰厚回报。近年来,搭载刀片电池、易四方、云辇、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等让人眼花缭乱新技术的新车相继推出市场,并深受消费者追捧。
事实上,产品好与不好,消费者最具有发言权,而销量往往最能够体现消费者的购车意志。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自主品牌国内累计市场份额达到56%。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更是在5月份达到了71.2%。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当月渗透率仅为7.5%。
自主品牌们在新能源市场的成功,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功。至少在电动车时代,自主品牌已经让“奔驰们”不再拥有产业链的定价权。进而让用户可以用相对更少预算体验享受到好产品。这种健康良性的循环下,无需去揣测,甚至自我怀疑。不妨自信点,与国外品牌相比,自主品牌产品确确实实已经做到了物美价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整体竞争力更是远超国外汽车品牌。
正如懂车帝在拆解上述两款自主品牌热销车型的视频中所展示的那样,无论是底盘、变速箱、发动机,又或是车内软装用料,都有着尚佳表现。
售价低并不是因为“偷工减料”,这顶大帽子还扣不到自主品牌头上。物美价廉才是贴在自主品牌脑袋上的标签。至于把让利给用户的低价解读为“倒退、背叛”,这种阴阳怪气论调的脏水更是泼到不自主品牌头上。而跟不上行业发展趋势,产品竞争力欠缺的部分企业也没必要眼红乱扣帽,不如把精力专注在自己身上,埋头技术研发,早日把产品竞争力搞上去,进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这场行业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机遇面前,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可以确信的一点是,谁能给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谁就必然就能够走到最后。反之,必然被时代洪流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