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是学习、研究、传播、普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人精神谱系”关键词、“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专栏之后,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党的二十大”关键词专栏,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观点撰写文章,传播和普及大会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党在国家安全层面的最新表述,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化与发展,其重要作用得到提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成为关键的一部分。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维护国家安全的新路。
安全一般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意味不受侵害、不受威胁的一种客观上的状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国际体系的深度调整意味着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我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国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类不稳定因素。因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国内国际环境复杂交织的大背景下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2014年4月15日,习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首次得到提出。多年来,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丰富,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具体举措。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举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主持学习时强调,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2021年11月18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明确提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提出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可见,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国家安全建设,注重强化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完善国家安全外延,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在构建总体国家安全治理体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党发挥总揽全局的领导优势。同时,坚持“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更是构建总体性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根基。尤其伴随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数字、生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加速迭代,应用场域不断拓展,尤其是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带动效用,国家安全对上述领域的联系也日趋密切,这都需要牢牢把握国家安全的核心要义,构建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安全治理体系。同时,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态势,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先发优势,以所谓“基于国际规则的国际秩序”为借口,利用自身先发优势,运用“长臂管辖”手段遏制中国、“规锁”中国,这都需要我国构建总体性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维护国家利益。
围绕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其一,最为首要的安全就是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提升我国国家安全能力的基础性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决定着这一基础与根本原则。近年来,美西方针对中国与中国政府进行诸多无端指责与污蔑,借助台湾、香港、新疆、人权等议题诋毁中国和中国政府,因而维护国家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提高国家安全治理能力的关键。中国与中国人民始终存在着紧密的血肉联系,因而增强民众安全素质,加强安全教育,对维护政治安全十分重要。开展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以来,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筑国家安全人才基础、夯实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战略举措,为国家安全研究与人才培养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各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国家安全相关研究机构,广大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安全素养也在提升,均有助于强化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其二,面对以中美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为突出表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需要围绕基础设施、经济、数字技术、生物卫生、太空、海洋等关键领域建立高效系统的安全机制,构建网络化、机制性的高效联动体系,以更好应对新时期所面对的国内外新挑战新威胁。例如在网络安全领域,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一系列机制举措,逐步建立起中央、省、市三级网信管理工作体系,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主权等一系列新理念,尤其指出我们要尽早掌握核心技术,维护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强化网络安全风险排查,引导培育良性的网络文化。
其三,提升安全治理能力还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应急突发事件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矿难等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设立。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体系有利于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增强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建设需要我国在构建各领域安全保障建设的过程中,统筹长远安全威胁与应急安全威胁,对各领域的安全议题根据其内在属性、发生时长等特质进行类型划分,以推动建成立体科学高效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国家安全维护的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安全,促进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因而社会治理体系的成熟是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基层治理的深化需要加强信访工作,让人民群众能够畅通多元地反映诉求,加强基层化解矛盾问题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机制要发挥关键作用,让矛盾纠纷出现伊始就化解在基层。
另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有效开展,好的经验需要及时推广,譬如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北京“吹哨报到”都是值得各地借鉴学习的良好社区治理经验。尤其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关键时期,基层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黑社会、妇女儿童保护等诸多社会关注的问题也需要基层机构有效协调化解。在基层治理迈向数字化、精细化过程中,基层承担了重要职责,国家也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支持基层机构的工作。依托人民群众,基层治理也需要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正如二十大报告在该部分所言:“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因此,深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水平,有助于我国深入参与全球安全治理,为世界和平繁荣稳定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