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馆”作为“工博会·科技创新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市科委将继续组织“创新科技馆”,邀请我市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参与上海科技主题展区,重点展示上海前沿科技、未来产业、民生科技的最新成果,着力促进创新引领和成果转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未高科技有限公司的特大城市建筑公共安全态势全息感控平台,围绕建筑安全场景感知数据,应用数字孪生与AI计算能力,研制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算传控行业智能终端,着力于提高建筑公共安全风险穿透式评估能力,为业主、监管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第一手现场数据和决策支持,为政府部门、社会单位等解决当前消防等安全现实问题、制定长期安全管理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CIIC一体化智能底盘是高度智能化的“滑板底盘”。核心设计理念是实现上下车体软硬件的彻底解耦和平行开发,大幅缩短从产品定义、研发到测试、验证的整车量产周期,同时通过可拓展的软硬件架构和标准化接口设计,一套底盘架构可适配多个车型的需求,以“共享底盘”的商业模式提升行业效率、大幅降低整车初始研发成本,也为自由的车身空间和应用场景定义,创造了更多可能。
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了停车场库内部行车动线的动态弹性组织,将传统固定不变的诱导管控设施设备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提升,实现了国内首个“弹通系统”场景落地示范,打造了状态可感知、能力可伸缩、网络可重构的新型交通系统。
作为世界领先的全功能机器人咖啡亭,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cofe+占地面积不足 2.5 平米,却能提供两种咖啡豆、两种杯型和冷/热/冰三种选择,自由选配浓度/温度/甜度/冰量/克重,不仅能现磨咖啡,还能制作西式奶茶、日式抹茶、巧克力 饮品四类 50 多种口味,平均 50秒左右就能制作 1 杯,一次5杯并行连做更是令业界称奇。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的SRI-SJ⼈形机器⼈⼀体化关节模组 是由上研院采⽤模块化设计,核⼼零部件⾃主研发。攻克扭矩⼒控技术、⾮线性摩擦⼒辨识、实时电机内阻检测、⾼精度⼒控采样、外部负载 惯量辨识等核⼼技术、精⼼打造多模块化、低成本、轻量化的关节模组。经济实⽤,可⼴泛应⽤于各种商业服务定制化场景。
SROT是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模块化设计、核⼼部件自主研发的协作机械臂。攻克关节模组、机器⼈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拖动示教、碰撞检测等核⼼技术,精心打造而成的六自由度、低成本、轻量化、高性价比的协作机器人。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可⼴泛应用于商业化定制场景。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的AMB-FW是一款采用激光SLAM定位导航的通用移动机器人底盘。产品提供了核心的地图构建和定位导航功能,并预留了丰富的接口用于上装拓展,拥有适应室内外各种复杂路况的移动能⼒,帮助集成商节省移动机器人底盘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从而可以更专注的投入研究和开发工作。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的灵鼻电子鼻,进样方式多样,直接采样、外置插针式采样器,外置多通道采样器,12-16个半导体⽓敏传感器实时响应,采用气味指纹图谱,拥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PCA/LDA将维分析、KNN/欧式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定量分析等。
RIROT四足机器人是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模块化设计,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足式运动控制、攻克扭矩力控技术、三维空间路径规划、高精度力控采样等核心技术、精心打造多模块化、低成本、轻量化的四足机器人。经济实用,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巡检定制服务场景。
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利用融合感知、线性控制、路径规划等技术,为工程车辆提供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实现工程车辆的自动或半自动驾驶和作业。应用在矿区冶金,港口码头,农业等场景。
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Q-Truck采用开创性的无驾驶室整车设计,让车辆拥有了更富裕的空间来装置更多智能设备。车头设备舱安装了感知、定位、规控、冷却系统,高防护的设计保证了核心硬件系统能免受港口等复杂工况影响。
像航(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人工智能未来演示平台、元宇宙新蓝海、下一代显示产业为依托,把科幻带进现实,用创新力为千行百业提供新动力。自主研发无介质全息技术应用及无介质全息显示交互解决方案,实现在无任何介质的空中呈现可精准交互、裸眼可视的立体影像。基于该核心技术开发适用各场景的智能显示和交互终端,已成功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展览展示、数字文化、智慧医疗、文旅教育、城市智能终端、数字化转型等领域。
目前,肿瘤的治疗手段有手术与微创,但上海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磁波刀精准无创治疗系统开启了种全新的治疗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无创的物理治疗技术,是通过超声在组织中聚焦产生热效应、对病灶组织产生热消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聚焦超声技术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成熟技术,且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应用于妇科肿瘤、泌尿系统肿瘤、腹腔肿瘤、颈部肿瘤及脑部神经系统疾病等 120多种适应症。
上海市异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自研SAIL系统人体健康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及决策平台;测试结果上传后经由SAIL系统进行深度智能处理,准确率达到95%。
另有全球首款专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设计的贴片式血管健康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AVF无创声纹采集技术实现高精度数据声纹采集,主动过滤日常环境噪声;云端AI深度类脑学习,可进行个人声纹特征提取和单独建模,能够适应不同的声学环境和信号特性,实时反馈高准确率的血管健康情况。
纳米维景(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复眼24静态CT是全球首次由中国厂商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用CT影像设备。采用光子流探测器环和阵列式一体化射线源环构成的静态双环结构、时序电子脉冲曝光、稀疏角度成像算法等原创技术,构建了全新的技术架构,实现了静态CT技术原理的突破,从根技术上完全颠覆了主流螺旋CT的技术路线,并建立了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知识产权护城河,打造了独有的静态CT生态体系,实现了供应链自主可控以及高端CT的核心技术话语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上海司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最轻便的上肢康复设备,主机部分仅8Kg,采用全方位移动底盘和高精度光学定位技术,定位精度在0.03mm。支持坐、站和床旁三大训练场景快速切换,为用户提供多样有效的目标导向性训练,提高用户的上肢力量、速度、准确性,重塑上肢功能。
SkyKeeper 栓塞保护器(截止2024年7月,仅9家国产企业获证上市)、SkyVeg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抗凝涂层血流导向密网支架)、SkyNova外周支架(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外周血管支架都是进口产品,国产替代的需求强劲)
NeuMRUniversal双能磁共振是东软医疗首款顶级3.0T磁共振成像系统,也是近20年磁共振领域的里程碑产品。作为医疗设备民族品牌的杰出代表,东软医疗已实现磁共振全链条的自主可控,实现磁体,谱仪,梯度,射频等所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全新打造的3.0T磁共振,历时3年,铸就了NeuMRUniversal双能磁共振卓越的临床性能。
上海安钛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心脏冷冻消融系统中的冷冻消融仪由主机、气体延长管和球囊导管尾线组成,与系统中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联合使用,用于成人患者药物难治性、复发性、症状性的阵发性房颤治疗。相较于在中国已上市的国内、外同类产品,该产品使用的多项技术具有首创性。系统的“冷量可调”技术可实时监测冷冻温度,在保证冷冻消融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减少对临近组织的损伤;“复温提醒”技术可以降低提前回缩球囊产生的患者心肌损伤、球囊入鞘困难等临床和操作风险。
E6是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采用了独特的可收放旋翼技术,垂直起飞后可将多旋翼系统收入机身,大大提升了无人机的航时航程,最大飞行速度达150公里/小时,纯电动力带载航时 4.5小时、空载航程近500公里,该机型具有部署快、隐蔽性高、机动性强、可同时搭载多种载荷等特点,目前已在公共安全、国土资源、应急消防、能源设施巡检等领域广泛应用。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同飞一号”3D打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飞行器为国内首架采用全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制造,并成功进行试飞验证,该飞行器采用考虑连续纤维3D打印制造性约束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基于大幅面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平台,实现了飞行器结构的极致轻量化,赋予了飞行器出色的机动性、响应速度、和飞行稳定性。
上海海洋大学的软体仿生鱼“文鳐”,颠覆性国际首创生物动力推进技术,突破了长续航低功耗、隐身性与共融性等关键技术,能耗降低传统动力方式90%,具备水下目标识别、协同作业、定域航行等功能,部套件与工艺生产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针对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对轻量化柔性力电耦合高性能传感材料和传感器的共同需求,同济大学物理学院在低密度、高柔韧性、强压电活性压电驻极体的制备及应用上取得突破。在揭示材料微观几何结构和电荷空间有序分布协同作用机理基础上,研发完成轻量化柔性压电膜的制备技术和性能调控方法,开发了一系列基于该压电膜的传感器并在实时人体生理信号检测、运动识别、睡眠监测、疲劳驾驶、车辆动态称重等典型物联网场景中应用示范。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全球首个无机塑性半导体材料Ag2S,其具有和金属一样的延展性和变形能力,在外力作用下不发生破碎,同时兼具半导体电输运性质;之后又陆续开发出多种具有异常塑性变形能力的无机半导体材料,均展现出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弯曲性。成功开发出将金属材料的力学特性与半导体的电学特性集于一身的系列新概念无机塑性热电材料和柔性器件。
中科悦达(上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产品,导热系数可达 1800W 以上,同时具备高导热性能、高强度、良好的柔韧性以及成膜性等特点,为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和医疗等行业的设备提供热控解决方案。
上海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离子精确“装订”石墨烯膜,在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发现,水溶液中水合离子自身通过水合离子-π作用,将石墨烯层间距精确控制到1纳米(精度约为0.1nm),其中经过钾离子溶液浸泡的石墨烯膜能阻止水合钾离子自身的进入,有效截留盐溶液中包括钾离子本身在内的所有离子,同时还能维持水分子通过,利用该世界上最先进的纳米膜控制技术,成功制备了水通量大、脱盐性能优异的石墨烯膜。
上海碳衡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碳衡科技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计算产品的碳足迹,并将之打造成碳中和产品,展现了整个纺织行业全产业链协同降碳的成果,产品涉及原材料、纱线、面料、成衣等。
上海恩力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全新推出的高比能固态软包锂电池能量密度最高可达600Wh/kg,比市场上普通锂电池高约1倍。快充能力达2-3C快充,倍率放电可持续5C,脉冲10C,低温性能-40℃可持续2C放电,容量保持70%以上,在行业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预计2025年产能可达2GWh,以满足市场的强劲需求。
上海方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基于独有的e-CIM全景能源模型体系和五维分布式时空能源数据库体系,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SCADA、GIS、专家智能、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打造自有的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台,并已开发能源运行和双碳管理的数智化产品方案矩阵。面向能源集团、城市政府、产业园区、企业集团等用户,对整体能效管理、综合能源运行、碳排放、碳减排、碳足迹、碳资产等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精准监测、计量、分析及优化运行。
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双向蜿蜒”强化水-气传输发明了纵向“槽蜿蜒”和横向“脊蜿蜒”的细密流道与梯度扩散层协同传质的电堆设计新方法,突破高电流密度脊下传质极限,功率密度提升至6.2kW/L;精确调控铂颗粒在介孔碳担载位置和粒径分布,发明了梯度有序气体扩散层-微孔层复合结构,将膜电极面功率密度提升至1.9 W/cm⊃2;;建立了亲水型超薄细密金属双极板多工步成形工艺,开发了细密流道多步成形技术,降低了流道成形误差,有效支撑电堆装配节数的突破;研制了双机器人快速叠装系统,显著提升装配效率,开发的万台级电堆生产线认证。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产化燃料电池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卡脖子”瓶颈;实现材料级、部件级国产化率100%,关键材料(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实现全面国产化,达到与进口材料相当水平。一体化大功率金属板燃料电池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0 项,实用新型专利 19 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3项,2022年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成果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城镇污水厂‘制氢-储氢-热电联供’全链条中试试验应用研究项目”,是面向未来能源格局和“双碳”战略目标。通过利用污水厂光伏发电的电能电解再生水制氢,以及利用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制氢,后续衔接安全储氢技术装备、氢燃料电池及高效用氢场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污水厂“绿氢制备-固态储氢-热电联供”的全链条应用与循环经济示范。
上海璞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复合焦磷酸铁钠(NFPP)产品通过全球首创研发的特定材料配方、制备工艺及其均匀的纳米层气相碳包覆工艺,解决了复合磷酸铁钠电子导电率差、容易吸水和材料密度低的问题,材料具有高密度、高倍率、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产品的循环性能可以做到6000圈,与储能市场的需求非常契合,是储能领域的理想选择。璞钠能源目标2025年达到容量密度200Wh/kg、循环寿命10000周。
2024年7月,璞钠能源作为牵头单位的新型储能项目“100kW/200k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示范应用”成功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项目,璞钠能源也是全市9家牵头单位之一,更是新能源行业的唯一企业。
原标题:《磁波刀精准无创治疗系统、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类脑智能芯片...一起来第24届工博会“创新科技馆”,沉浸式休验未来产业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