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宏伟事业,既要有宏大气魄,又要下细致功夫。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肩负起崇高使命,扎扎实实地将其向前推进,以“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指向,已经成为学术界积极探讨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历史研究工作者,我主要从历史学专业的视角出发,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局,就“三大体系”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各有侧重,同时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内在统一体。从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进程来看必一体育官网在线,“三大体系”建设有其历史渊源。
早在1938年全面抗战初期,同志在《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到“学习”问题时就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必一体育官网在线,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里说的“中国的特性”“中国的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表明了中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信。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强调: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说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作出新的概括;二是“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绝非泛泛而论,同志对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高度重视,推动其在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贯彻落实,成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要思想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对学术理论的需要不断增长,“三大体系”建设渐渐成为现实的命题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任务。习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大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学科体系的全局来看,学科体系建设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利益等的需要而形成的合理的学科门类,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在稳定和变动的有机统一中辩证发展,这是做好学科体系建设的出发点。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对全局性学科体系做好评估、协调,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个全局性的学科体系格局,以有利于各学科的相互借鉴、交叉,促进跨学科研究为诉求,旨在倡导一种“大学科”意识,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于学科体系建设的全局意识和学科交叉意识。这将有益于各个具体学科的研究者做好自身的研究工作。举例来说,在历史学科方面,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书中,论述了历史学与六大类学问都有关联,强调历史学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的关系,给人很多启发。又如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指出史学跟其他学科加强联系的趋势,把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古人类学等学科视为历史学的“姐妹学科”,揭示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科之间的关联自然发生变化。
学术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的中间环节,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并引导着学术体系建设,其中以学术的理论体系最为重要。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是历史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正确路径。我们应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作出新的成绩。
学术体系当以全局的、整体的学科体系为基础,主要阐述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各分支学科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学科在社会中的位置等问题,形成本学科自身的学术体系。比如,中国史以研究中国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为对象,凸显中华文明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今人作参考,彰显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运用阶级分析、历史主义、文献资料与考古学成果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还原”历史真相或努力揭示历史真相。其研究价值在于:一是为一切社会科学提供借鉴,表明“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二是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中国史学科的这一学术体系,展现了它在学术上的中坚气势。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所论列的几个理论问题,即: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国家和法;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中国与世界。统观这些标目,能让人感受到其内在气势和外在格局的协调统一。《导论》附录的《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从更广阔的范围构建出中国史的学术体系。《中国通史》凡12卷22册,其中3—12卷各含序说、综述、典志、传记,也展现出中国史的学术体系。该书在理论阐述、历史编撰、宏观历史思考三个层面,从不同视角构建的中国史学科的学术体系,有许多值得参考、借鉴之处。
话语体系建设是学术前沿活力的呈现,这是因为:在学术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与这一理论体系相联系的话语体系传播于社会,从而实现学科的任务和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当前乃至长远的需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话语权”重要之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体系建设是更具体也更复杂的环节。这是因为,话语体系同人们惯用的概念、观念以至于一般学术术语都有密切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各学科因性质、任务的不同,在学术话语方面也各有特色。但相近的学科也会存在相通之处,自有一些共同的话语。可以这样说,“话语”不仅在人们思想上而且在人们心理上、感情上以至于实践上,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中国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连续发展的特点,拥有厚重的史学遗产,为当今中国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体来说,在历史观念方面,如“天人之际”“时势理道”“穷变通久”“稽古”“随时”“民本”“人本”等,都是重要的概念。在史学观念方面,如“事、文、义”“才、学、识”“事实、褒贬、文采”“直书与曲笔”“采撰与叙事”“鉴识与探赜”“会通与断代”“史法与史意”“史德与心术”“记注与撰述”“信史与致用”等,都是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在中国史学上长久地传承和广泛地运用,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融入当今史学发展之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应当强调的是,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尤其是在民族性、继承性方面,我们要有更加强烈的自觉和自信。话语体系的运用,是学术前沿活力的呈现。这也就意味着,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大体系”建设是一项宏伟事业,既要有宏大气魄,又要下细致功夫。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肩负起崇高使命,扎扎实实地将其向前推进,以“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